新词汇

总觉得现在中文世界中 IP 一词所表述的意义,和原英文 Intellectual Property 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大概的搜索了下确认了这个想法,英语世界里用到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一词时,基本都是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事情,远不及现在中文用到 IP 时所表述的那么宽泛。

我曾经说过很不喜欢 IP 这个词,听一些投资人提「大 IP」这种词时总会眉头一紧,感觉将一些本身很有趣的事情立刻变得世俗化。这个感觉应该是因为 property 的可转移和可交易性导致的。而事实上,创作者和创作本身是密不可分的,一旦进入了这种原作者已经不在乎,可以卖给别人去随意改动的状态,那么这个创作也就走到尽头了。

还有些新兴词汇也值得思考,这些词汇得以流行其实反应了一些社会现象:

打脸

有多种用法,一个常见用法是指发言者的推断或观点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。
我不喜欢这个词,一方面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没有谁会是永远正确的,认识到错误后改正即可,发表了错误推断或观点很正常,那些死不认错的行为才值得批判。
另一方面,世界很复杂,有时进行的推断是一个基于概率的高可能性判断,然而即使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有 99% 的可能性得到结果 A,结果事实却正好落到了 1% 的结果 B 上,于是就被人说打脸了。
其实思路比结果更重要。打脸这个词过分强调了结果的重要性,一个观点的产生就和解一道数学题一样,过程对了结果算错了,一般扣个一两分就好。而过程错了哪怕结果对了,零分。
所以,真没必要去说别人被打脸了。

杠精

我观察了大量被称为杠精的言论,总结出了以下共性:

  • 都是针对原发言者的回复,而非自己主动发言。
  • 都引起了发言者的不悦。
  • 都具有攻击性。
  • 大都是在非严肃场合和话题上,苛求发言者的内容准确性,吹毛求疵。
  • 大都是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过分纠缠。
  • 一般被叫过杠精的人,经常性会被别人称为杠精,杠精应该是一类人的标签。
    (欢迎补充)
    针对以上特点,汉语中确实缺乏描述这一类人的词语,所以这个新兴词汇挺好的,遇到这类人直接一个杠精的标签总结即可,不用过多争辩。不过需要反思的是,为什么这种杠精文化在互联网中明显的走强。

内卷

这个词本身表达的内容我觉得是有讨论意义的,但是被用的乱七八糟,什么事情都往上套。
我来给出一个我对的内卷这一词的理解,先举个大部分人都接触过的例子:高考。
高考是一个竞争性比赛,最后的省内名次是最终结果。地区配额不会因为今年这个省考生成绩普遍好所以增加。
有些省竞争激烈,高三学生早上 6 点起床做题。而有些省相对轻松,高三也还能有些素质教育和课外活动。
但是在轻松的省,一旦有部分考生开始采用更激烈的竞争手段,如补课、抛弃一切备考外活动等,该省其他学生最终也不得不采用同样激烈的手段去竞争。
这导致原来可以轻松考上好大学的考生也必须经过炼狱难度,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,因为结果只在乎省内排名,且地区配额几乎是不变的。(花大量时间专研的那些牛鬼蛇神的题型,一个假期基本忘光,对个人素质根本没什么影响。)

总结下,内卷指的是一个群体的总天花板已经无法通过个体努力去提升,个体想要提升只能靠群体内个体间的竞争,这种情况下的竞争一般只会愈演愈烈。

旧词新用

还有另外一类「新兴词汇」,其实是旧词新用,如赛道、打法/玩法、复盘等,我最早在 14 年就听到 TMT 投资行业在开始使用,现在也逐步变成了大众的常见用法。

其实把赛道全文替换为领域/行业,打法/玩法替换为策略,复盘替换为反思,几乎毫无问题,这些词语的替用并不是为了语言准确性,而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,是个性的张扬。

这种用法就和 Leet(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eet )很像,把 hackers 写成 h@ck0rz,computer 写成 CøM9µ†3r,没什么特别的目的,就是很酷。

作为一种个人语言风格,在一开始我觉得还挺有趣的,但是这种突出「个性化」的用语,却发展成了行业用语,甚至开始被主流媒体所使用,有点滑稽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